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展望
PCB回顾
1、 世界PCB产业的高速发展
1936年,英国Eisler博士提出印制电路(Printed
Circuit)这个概念。他首创在绝缘基板上全面覆盖金属箔,在其金属箔上涂上耐蚀刻油墨后再将不需要的金属箔腐蚀掉的PCB制造基本技术。1942年,Eisler博士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纸质层压绝缘基板,用于收音机的印制板。50年代初,这种技术开始广泛应用,并迅速得到发展。印制电路行业开始一举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大行业,其产值由零发展为1998年327亿美元、1999年350亿美元、2000年400亿美元、2001年受美国经济及911影响,除中国增长外,全世界均低于2000年水平。
2、 我国PCB行业的飞速发展
1956年,我国PCB列入国家规划,开始研制;1963-1978年,逐步扩大形成产业;1978-1998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,PCB行业获得蓬勃发展,其前十年为单面板,后十年为双面和多层板的大发展;近几年是以HDI为代表的高密度多层板的飞速发展。
2001年据海关统计,我国PCB成品,进口增加22%,出口增长1%。从2002年月1月1日起,PCB进口关税从原来四层以上10%,四层以下12%的税率降为零关税。势必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PCB的进口量,进一步减少PCB的出口量。
加上干膜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关税倒掛,严重影响了国内PCB的成本和竞争能力。
PCB现状与展望
1、现状
如果说集成电路为一级装连,整机为三级装连,那么PCB就是二级装连。印制电路是电子产品的关键电子互连件,无论在市场领域、应用数量和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占有极重要地位并在快速发展。我国大陆印制板“九五”期间(1996-2000年)从年销售额90亿元提升到约313亿元,年均增长率约25.8%。印制电路工业产值也据世界第四位。2001年达到360亿,已超过我国台湾地区,仅次于日本和美国,列居世界第三位。
(1)印制板产量
全球PCB产值状况如表1、表2所示,我国大陆地区PCB产值状况如表3、表4所示。
2002年3月28日,世界电子电路理事会WECC在美国开会,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各国(地区)PCB的情况。日本JPCA有PCB企业267个,设备材料269家,从业人员6.2万人,其中PCB
3.7万余人,2001年生产同比下降24.4%;美国IPC从532个企业下降到487个,从业人员从7.5万下降到6.6万,工业总产值1999年为92亿USD,2000年为96亿USD,2001年为62亿USD,2001年同比下降35%;欧洲EFIP企业数从555个减少至477个,从业人数从4.46万人下降到3.95万,是50年来下滑最严重的一年;我国台湾地区TPCA有PCB172家,设备材料252家,从业人数9.18万人,2001年工业产值下降16.5%。
2001年唯独我国大陆地区PCB的市场容量增长20%(包含进口PCB同比增长22%),
PCB生产增长为5%,从业人员超过16.5万人,工业产值360亿人民币(不含CCL和专用设备、工具材料)。
世界各国都预计,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工业的生产中心,中国会成为全球电子电路生产中心。
(2)PCB企业状况
我国大陆地区PCB生产企业约有600家,加上设备和材料厂商共约有1000家,90%以上为中小企业。
企业的总体规模是三资企业占优势,无论是投资规模、生产技术、产量产值都是三资企业强于一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。我国的印制电路工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,长江三角洲和珠海三角洲相加,超过全国总量的90%,目前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比值约1:2,长江三角洲的比重近几年还会扩大。
(3)生产技术水平
我国PCB产值产量已占世界第三位,确已有了相当的生产计划水平,然而与日本和美国相比,尤其是设计和开发研制方面差距很大。我们仍处于来料加工水平。
产品方面:普通的单面板、双面板和低层数的多层板已达到国际水平,加上改革开放政策和劳动力等因素,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优势,生产技术已经成熟,并已实现规模化、量产化。而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高密度互连(HDI/BUM)板和IC封装基板,近二年国内已兴建或扩建数十家企业,产量提升很快,发展势头迅速。
材料方面:印制板主要材料覆铜箔层压板国内大量生产,品质上也基本达到要求。但高性能、高品质的基板,以及环保型绿色基材还仅在试制阶段。还有生产基材的纸、玻璃布、树脂和铜箔很大部分依靠进口。另外,PCB制造中许多化学药品与涂料等虽然国内有生产,但在品质性能上与同类进口产品相比差距很大,只能进口,突出表现在干膜上。
设备方面:国产的一般专用生产设备基本齐全,只是技术档次较低,仅能提供普通印制板加工用。对生产规模大、自动化程度高、精密可靠的设备还是依赖进口。尤其是数控钻床、激光钻机、印刷机、大吨位液压冲床、压机和检测设备。
环保方面:对于废液,各地已经开始重视并回收处理,但确保在处理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,有不少地区还待改进,边角料的固体废料处理,目前并没有被大多数企业真正重视。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只是起步。
(4)克服当前困难
2000年,是世界印制电路(电子电路)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,也是我国PCB发展最兴旺的一年。
受美国2000年底的泡沫经济影响以及911事件的冲击,2001年,世界PCB受到很大影响,尤其是美国市场下滑严重,相比之下我国PCB行业受影响最小。
2001年上半年,尤其是第二季度,我国PCB总体下滑近30%,但分布不均。单面板国内订单及欧洲订单影响不大,最严重的是来自美国的订单或间接销往美国的配套产品,以多层板、HDI、大型企业居首。第三季度开始已有回转,第四季度开始逐渐回升。
2001年PCB成品进出口仍然增长,而且进口增长22%,说明国内PCB市场需求量特别是高密度多层板增加幅度很大。
2、 行业发展趋势
(1)印制电路产品用途和市场继续扩展。PCB是电子设备的关键互连件,任何电子设备均需配备。特别在当前电子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通信设备对PCB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多要求。
(2)印制电路行业领域扩大。印制电路行业从单纯的围绕一块电路板加工向电子电路部件发展,包括电子电路部件组装以及为电子制造服务(EMS)发展。印制板制造企业会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电子组装服务等。
(3)印制板产品档次不断提高。目前,普通PCB对一般电子设备还是适用的,而新一代的电子设备需要更高密度电路板,适宜整机多功能、小型化、轻量化要求。主要是要发展多层板、挠性板和高密度互连(HDI/BUM)基板与IC封装(BGA、CSP)基板。
(4)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,为加工高密度电路板,在图形制作、孔加工和表面涂覆、检测等多方面需采用新的工艺技术,盲/埋孔和积层法会普通应用。开发新材料适用HDI/BUM板和IC封装基板,在电气、机械等方面性能更佳,会大量推出激光和光电自动化新设备。
(5)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中国,外资企业越来越多,规模越来越大。外资印制板企业普遍在中国大陆地区取得成功,并取得丰厚回报。因此有的外资印制板企业比如在进行二期、三期甚至四期的增资扩产,并且又有许多新外资公司在中国设立PCB工厂。印制板制造的骨干企业将形成以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为主,国营企业、集体企业为辅的格局。
(6)产品市场全球化。通信和效能的发达使地球“变小”,方便了物资交流。外资企业较熟悉国际市场,规模大的PCB企业都以国际市场为主,选择著名电子设备公司为自己的客户确立供应链。再加上中国要加入WTO,更有利于进入全球市场和参与竞争。
(7)我们PCB电子电路行业在迅速发展壮大,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材料、新技术不断大量涌入,现在不少企业在扩大生产、提高档次、创建名牌的过程中,迫切需要大量熟悉本行业的管理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。从2001年起,将统一组织并开展全行业包括国有、集体、私有、合资和独资企业的培训工作。通过CPCA培训基地的运作,通过考评员队伍的建立,把我们的行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普遍提高。
3、 市场预测和分析
世界的PCB需求预测(JPCA资料);2001年359.45亿美元,2004年422.24亿美元;年平均增长率约5.5%。
世界印制板产值预测(TMRI资料);2001年388.15亿美元,2004年449.15亿美元;年平均增长率约5.0%。
推动印制板增长的主导电子设备是通信设备和计算机,在这阶段增长最快的是HDI/BUM微通孔电板和封装基板。据Prismark资料,1999年这类HDI/BUM板产值32.1亿美元,占PCB市场的9%;到2004年产值约122.6亿美元,占PCB市场额的22.5%。HDI/BUM板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%。
我国印制板市场已面向国际,除满足国内电子设备配套外,有很大一部分出口。中国的通讯产业近十年年均增长32%,已成为我国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,我国电子工业增长为26.8%。因此印制板产量增长会因成品的大量进口,而略低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增长水平,在十五期间(2001-2005年)年均增长率22%,从2001年产值360亿元到2005年产值估计可达837亿元,2002年处于调整阶段,不会有较大的提升。
4、 发展思路
(1)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政策和外资打好的印制电路工业基础,使材料、设备、环保、水资源利用等适应企业要求并同步发展,使我国印制电路工业走向配套和健全发展。
(2)注重科研投入和技术开发。目前企业往往急功近利,忽视长期发展,要看到我国PCB技术还处于来料加工的中低档水平向中高档迈进,必须增加技术方面的人力、财力投入,缩短与美、日技术差距。不仅在HDI上下功夫,在EMS上追上美、日步伐,而且应在纳米技术领域上开发研究取得成效,迅速在PCB工业中推广应用。
(3)加强开发电子组装市场,把PCB生产与电子组装紧密结合起来,是PCB工业发展方向,它起到缩短周期、降低成本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。
(4)立足世界市场。目前我国中低档的PCB现已进入世界市场,具有竞争力,但更要加大力度研制与生产HDI/BUM板参与世界市场竞争,才能真正成为PCB工业的强国。
加入WTO后的思考
据海关总署资料,2001年印制电路板出口额1-9月为10.8亿美元,同比增长8.8%,全年出口14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%;进口1-9月为13.65亿美元,同比增长22.1%,全年为19.4亿美元,同比增长22%。这意味着我国PCB的进口增长大大高于出口,而且2001年是在4层以上加征关税10%,4层以下加征关税12%前提下进行的。
由于加入WTO,我国进出口税则2002版中已规定,从今年1月1日起,进口PCB为零关税,这是否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PCB会更多的进口而更少出口?是否意味着我国生产HDI的企业竞争更趋激烈?况且,我国生产的PCB,还有不少原辅材料依赖进口,尤其是干膜等,出现关税倒挂问题。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应对,有何对策?加入WTO后,PCB面临双重困境,PCB的老总们都认为我们早就入世了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可入世后却重重地挨了一棒子——PCB的成品进口从10-12%的关税降为“零”,可生产中大量依赖进口的主材之一—干膜,却要征收9元/M2的税,远远高过干膜的成本价,这是WTO关税史上前所未闻的。本来今年PCB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复苏,现在是否会因干膜关税而化为乌有?
六月份开始PCB将要挨上第二棒——CCL由于电子级玻璃纤维布关税的增加而要涨价。中国的PCB面临双重压力,处境相当困难。入世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,又是挑战,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、困难都回相涌而来。
|